那是2019年8月的一天,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办公室的电话铃声已连续数日此起彼伏。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场以“我爱北京天安门”为主题即将举行,展品征集令一发出,立刻引起了上海市民的热烈响应,其中不乏民间收藏爱好者。但这通电话有些特别。“喂,你好!我是《我爱北京天安门》的词作者金果临。”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第一反应是疑惑的,没想电话另一头坚定了口气:“我是金果临,我是上海人。”▲ 1970年2月,《我爱北京天安门》首刊于上海出版的刊物金叔叔对我讲到这,整个人显得眉舒目展,他说在相关的活动在北京参与过不少,这次会毛遂自荐,因为无意在网上查到家乡上海也要举办“我爱北京天安门”的展览,不去真的愧疚难当。“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耳熟能详的旋律背后,隐藏着词曲作者鲜为人知的往事。作词的人叫金果临,与家父是同一个农场的知青,他作词时年仅13岁,这首歌却传唱了逾半个世纪。那天下午,金叔叔百忙之中抽空来见我,他英姿飒爽风范不输当年,眉宇之间依然是初到天安门广场远远合影的青年。我始终难以置信,当年他写词时,其实从未到过北京。-1- 作词近20年后,才第一回见到天安门金叔叔话锋一转就回到了50多年前,不知是不是与生肖有关,属猴的他从小就相当顽皮,老房户外的污水管,他徒手就能攀爬到四层房顶;洋房的雕花铁艺围栏,窄得不足一寸,他伸直手臂找平衡,摇摇摆摆能在上面“走钢丝”。▲ 1969年,13岁的金果临唯一静得下来的时候,是读书看报、学写儿歌,其实《我爱北京天安门》已是当时五年级的金果临生平创作的第13首作品了。金叔叔告诉我,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无从得知投稿是否被采纳,直到从学校收发室领到出版社寄来的样刊,通常是两本,最后一页编辑会敲上“赠阅”字样的图章,拿在手里可是无上的光荣。《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诗词创作于1969年,那一年金果临13岁,是上海市常德路第二小学五年级学生,刚升入上海市培进中学就读,还没去过天安门。当时中国正一步步打开对西方的封锁,1964年颁布的《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首次明确英语在学校教育中“第一外语”的地位,虽说教的是外语,不过内容主要反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一面。▲ 由许国璋主编的《英语》教材在那个红色热血的年代,人们过着艰苦又难忘的大集体生活,集体意识溶解了个体,金果临是从英语课本上头一次学到“you、I、he(你我他)”三种单数人称代词,最重要是学到“love(爱)”如此直白的情感表达。他还记得老师的造句举例就是把新教的单词连起来,“I love Peking.(我爱北京)” “I love Tian An Men.(我爱天安门)”,个体大胆炙热的表白对年纪尚小的金果临产生了莫大的震撼。他想反其道而行,不刻意强调“我们”,而是让每个“我”都得以发声,不也形成了“我们”吗?没想到是童言无忌打破了当时人们保守陈规的思想,他把对新中国的告白写成了诗。“创作的时候,其实很简单,就像是绘制墙报上的一幅画那样——北京天安门,上面是光芒万丈的太阳代表毛主席,还有葵花、红旗……”把这些元素组合起来,就有了这首诗的第一稿。▲ 这首歌谣曾四次易稿初中毕业,金果临响应国家号召,去了上海五四农场成为一名光荣的知青,他的青葱岁月在汗洒大地中度过。1978年12月他“顶替”母亲工作进入工厂,直到1988年利用出差的机会,才见缝插针得以到天安门前拍了几张照片留念。那天他穿着工作服,里面穿了件红毛衣。金果临喜欢红色。清晨,广场上没有什么游客,更没有人知道他就是《我爱北京天安门》的词作者。因为担心胶卷相机的拍照效果,他拜托广场上的多位游客,拍了十多张照片。▲ 1988年,时隔创作近20年后,金果临才第一回见到北京天安门金叔叔告诉我,自己创作后将近20年才有幸亲眼见识魂牵梦萦的北京天安门,那一刻心情的复杂程度,世上无人能够体会。他没有向我描述再多。-2-他是家中的独子,也是新中国的好青年金果临生于新中国建立之初,是家中的独子,另有一个妹妹。因生肖属猴,他用猴子来形容自己少年时代的顽劣,自13岁名声大噪,在别人眼里的光环,被他视为戴在头上的紧箍咒。表姐金月苓是在1972年的2月刊《红小兵》上无意间看到表弟发表的这首诗词,在完成谱曲之前,她并没有和金果临商量过。距离诗歌发表约两年后的一天,校长一改平日慈眉善目,把金果临叫进了办公室,牢牢合上房门。她不苟言笑地对金果临说:“上头有人来调查征求我们学校领导的意见,可能和你发表过那首诗歌有关。你要记住,如果这事成了,是你的光荣,也是学校的光荣;如果这事没成,也是上面的责任,跟你无关。还有从今往后,你一定要学着谨言慎行。”很多很多年过去了,金叔叔向我回忆这段往事时,说自己真正变得成熟,是因为那一天校长的叮嘱,令他意识到自己肩上是有责任的,往后再调皮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名字是和北京天安门摆在一起的。半年后,1972年4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特刊,并且刊登了10首歌曲,其中便有这首《我爱北京天安门》,从此这首歌开始在全国唱响。▲ 1972年4月23日,《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我爱北京天安门》词曲(摄/陈盈文)歌声唱遍了大街小巷,金叔叔仍旧是一个普通的青年。初中毕业面临去留分配,身为学生会干部的他响应国家的号召,主动请愿从大城市到农村农场参与建设。我的父亲和金果临是上海五四农场同一连队的知青,后来成为苦尽甘来的挚友。据父亲回忆,金叔叔为人仗义,初到农场分配工作,他就主动要求下大田。▲ 激情或苦难,知青们都将青春留在了那片土地,后排右起第二个是金果临1978年他顶替提早退休的母亲进入工厂工作,工厂第一线可不比农场里挑粪插秧来得轻松,但他宁吃这份苦,因为每月能多领些补贴当作家用。那时的金果临的爱情终于修成正果,与自己初中的女同学组建了温馨的小家庭,育有嗷嗷待哺的爱子。▲ 在厂里工作那一时期的金果临可是个时髦青年那个年代,人们都忙着投身祖国的建设,曾震耳发聩的歌谣成为司空见惯的韵律,金叔叔说即便有天人们淡忘了这旋律,自己依然会牢记“金果临”三个字是和北京天安门、和祖国共荣辱的。-3- 13岁戴上的荣誉,一辈子都在扶正这顶光环2005年,49岁的金果临才开始学习上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维权。事情始于一次去KTV唱歌,歌单里他看到自己与表姐创作的这首赫然在列,对此自己却浑然不知。他按图索骥致电音像发行公司,得到的回复是已在中国著作权协会付过版权费后授权使用的,他又致电中国著作权协会求证,对方喜出望外:“金老师,终于等到您了!这些年来的版权费,我们都给您暂时保管着呢。”自1972年之后较长一段时间里,公开出版的歌谱中,两个作者的名字被署在了页面右下角最不起眼的角落里,甚至一些书刊中连他们的名字都没有署。差不多在十年的时间里,他们没领过一分钱稿费。▲ 1979年邓小平访美时,200名美国儿童用中文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是压轴节目据《北京日报》2007年12月7日刊发的文章《卡特日记披露中美建交决策经过》一文记载,1979年,在肯尼迪中心,时任美国总统卡特为邓小平安排了一场盛大的演出,最后一个节目是约200名美国儿童用中文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听罢,邓小平与夫人卓琳走上舞台,热情拥抱和亲吻了这些美国孩子,此举让许多美国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有位老作曲家告诉表姐金月苓:“如果当年有稿费的话,就凭这首歌,钱会多得不得了。”1980年,这首歌曲获得“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1954年至1979年)”二等奖,两人才领到一笔奖金:每人17.5元。直至两人先后加入了音著协,才陆续领取到一些稿费。▲ 这首歌谣在1980年的获奖证书(图片来源:东方网)时隔多年后的“侵权”风波,令金果临再度关注到版权问题,他与表姐并不在意版权费,只是不容侵权者有损歌曲形象,及词作者的个人名誉。也是在同一年,他在浏览器输入“我爱北京天安门”与自己的名字,发现搜索结果一派乱象,金叔叔没有那么多资金雇得起专人专职来整治,最终决定亲自上阵。他将多年来收集的媒体报道再次发布于各大门户网站,同时注册了微博、开通QQ空间,将珍贵史料详尽地整理归类,可供网友查阅。金叔叔是一个自律的人,每天更新自媒体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一年里头最多只有一天漏发。他还研究起seo优化(搜索引擎优化),为了使有价值的相关报道排名显示靠前。做这些都是义务劳动,但他很快乐,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4- 他对歌中这28个字,有守护的责任我的金叔叔始终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我爱北京天安门》词作者的身份曾带来过无数飞黄腾达的机会,他都统统谢绝了。近几年,曾有人分别找到金月苓和金果临,提出对这首歌曲进行改编,特别是想改动原有的歌词,使其变成广告歌曲。为此两人达成了一个默契,用金叔叔的话说:“这个词是我自己的词,改一个字都不行,曲是她的曲,改一个音符都不行。”他的骨气将太多钱财挡在了门外,在别人眼里可谓是在犯傻。金叔叔并不在意金钱,他在意的是要守护这首歌和这首歌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一旦被商用就难保底线,倘若遭不法分子滥用更是功不抵过,他对这首歌是有责任的,个人的功成名就在这首歌于时代、于祖国的意义面前,微不足道。▲ 2013年,《我爱北京天安门》词作者金果临(左)、曲作者金月苓(右)在天安门前的合影这些年来他热心参与、组织知青活动,成为众多上海知青的“代言人”。他大胆在网上公开联系方式,就是不怕大家来“找麻烦”。曾有一位陌生网友通过网络求助金果临,称自己未成年的儿子离家出走到上海打工后失联,只知其在七宝地区,下落不明。金叔叔二话没说,协助她通过警方成功寻回儿子。我问他:“你就不担心她是骗子吗?”金叔叔笑了:“是不是骗子,都不影响我做好事。当时她乱了阵脚,反而是我向她打保票,‘你不信我也应该相信《我爱北京天安门》,照我说的做,不会骗你。’”▲ 金果临当年在上海五四农场的旧照在家里他是大哥,在农场连队里他是大哥,在网络上他还像个大哥,因为身后总有人需要遮风挡雨,至于他拟写的28个字的歌谣,更需要他用一辈子时间来守护。还记得,少年时源源不断有出版社、报社把样刊寄到学校,同班同学老厚着脸皮管他要,他大方地承诺每种只留一本,其他统统可以拿去。挥舞着印有“金果临”大名的刊物,孩子们四处炫耀我有一位了不起的同窗,50年后细数这段往事,金叔叔的神情依然如自鸣得意的少年。“自从《人民日报》的那一版样刊来了,我知道‘闹大了’,从此往后再寄来的样刊我认为都没有再收藏的必要了。”▲ 金果临当年的诗词手稿,原名《金光照的全球红》1969年11月29日,金果临在练习簿上用稚嫩的汉字写下这首诗。自1970年2月发表之后,他意识到自己肩负重责,为了不负众望他提出更高的自我要求,从1970年起时至今日,他保持了整整50年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忆往昔、自我鞭策。▲ 金果临1970年2月1日起写开始日记,至今为止已保持了50年此次持续到10月20日的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我爱北京天安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图片·实物展”,也有几件金叔叔毛遂自荐的藏品在列,参观者无不感慨万千,关于这个主题没有人比金果临更有发言权。▲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我爱北京天安门”主题展上的小来宾,金果临当年创作诗词时,年龄与其相仿那日下午,我与金果临面对面,听其追忆半生戎马。13岁时写下传唱半个世纪的歌谣,身边人皆因认识他而感到无上光荣,他却自认责任于肩,一辈子都为维护头上这顶光环。在往事里他是光芒万丈的词作者,在我眼前他只是家父的多年挚友、我平易近人的金叔叔啊!▲ 金果临赠予我他童年时亲手编织的花篮临别时,他提出要送我一件纪念品,竟是他童年时手工编织的一个装饰花篮——这双手不仅文以载道,还巧夺天工!时光抹去了塑料的艳丽,却夺不走精巧与灵动,仔细打量,每朵花的工艺皆不同,鸟语花香,令人爱不释手!金叔叔肯割爱使我受宠若惊。也许在别人眼中这东西分文不值,不知为何,与我素昧平生的金叔叔在出发前就笃信,我会是那个懂得欣赏的人。-END-参考资料[1] 姚文婷、蔡懿鸣,《写下〈我爱北京天安门〉的,竟是个上海“小鬼头”》,上观新闻,2016年4月9日[2] 贾晓燕,《〈我爱北京天安门〉四易其稿,作者此前却未到过天安门》,《北京日报》,2017年05月26日
本文出自快速备案,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