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起步,1991年挂牌,高新区已经走过而立之年。如今,她正全面迈向‘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的使命,我们希望她走得更好、更快……”10月10日,沈阳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张书炜这样说。三十余年风雨兼程,三十余年砥砺奋进。从成立之初的一条街,到宜创、宜业、宜商、宜居的一座城,沈阳高新区已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处活力之源以及沈阳市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创新高地。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开发起步 三好街变成“电脑一条街” 回忆起当年的三好街,张书炜说:“我在东北大学读书时,住在学生4舍,离三好街走路都用不上10分钟。那时候的三好街,都是些临街的商铺,很多人来这里都是为了买电脑或者配件。高新区的前身就是从这里建立起来的,当时叫南湖科技开发区,主要从事电脑销售,也有少量的研发。” 1988年5月,在北京中关村的发展带动下,沈阳南湖科技开发区诞生。一是以三好科技街为载体,沿街两侧新建和改建科技门点,为入区企业科研成果开发、转化及营销提供场所。企业的特点是以“前店后厂,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经营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二是对入区企业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以及技工贸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将企业推向市场。三是初步形成 “纵向垂直领导 ,横向相互协调”,减少管理层次,粗具市场经济雏形的综合管理服务体系。四是以政策驱动为主,起到了对科技人员走出大院、下海创业,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推动作用。 到1990年底,三好街建成门市占地约2万平方米,科技门点110家,企业130多家,成为沈阳对外开放的一个标志和窗口。2017年1月的三好街加速发展 晋升“国家级”高新区 “1991年是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这一年,我们正式步入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行列,同时高新区的面积也有所扩大,跨越和平和沈河两区,1993年以后,浑南的一小块区域也划了进来,从这以后,沈阳高新区走上飞速发展的道路。”张书炜对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如数家珍。 1991年,开发区正式命名为“沈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享受“免二减三”的政策。那时,中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前夜,第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助推经济战略性调整、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先行军,沈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时而生。 从此高新区驶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一是以政策区为主转向以产业区建设为主,开始建设南塔产业试验区,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浑河南岸开发建设10平方公里的浑南产业区,高新区工作重心转向招商引资。二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政策驱动,逐步向注重优化配置资源和加强软硬环境建设转变。三是产业发展由小规模分散发展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转变,更加注重产业的规模化、融资的多元化、资产的股份化和市场的国际化。四是从渐进式改革向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要求的新体制、新机制转变,营造出局部优化的投资环境。二次创业 跨过浑河建设科技新城 “2001年,高新区管委会的办公地点搬到21世纪大厦附近。第二年,我加入高新区的工作。刚来时这里只有一条世纪路,河边全是农村的景象,后来开始启动浑南大道的修建,我们也开始大力开展企业引进等工作。经过努力,高新区的面积逐步扩展到约120平方公里的格局。我们要以高新区的发展,带动浑南的发展!”张书炜说。 2001年1月,沈阳市委、市政府做出在高新区基础上建设浑南新区的战略决策,提出把浑南新区建设成为“北方浦东”的战略目标,高新区进入“二次创业”的新发展阶段。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高新区已形成了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发展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从成立之初的一条街道,到宜创、宜业、宜商、宜居的科技新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处活力之源,沈阳高新区逐渐成为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面旗帜。引领腾飞 打造中国智能制造中心 “2010年以后,高新区格局逐步形成,概括为‘三区一城一带’,就是:高新技术产业区、高档次中央商务区、高品质居住区、大学城、浑河观光旅游带。我们现在考虑的是如何通过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来推动和带动沈阳、辽宁乃至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振兴和调整。这些重点发展的新型产业,会带动我们现有传统产业生产线的改造升级,带动产品升级。”张书炜说。 作为沈大国家自主创新区示范区核心区、沈阳市首批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沈阳高新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密集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坚持聚焦主导产业发展,成为新一轮东北振兴引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 2018年,沈阳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78.6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比60.5%。今年3月,沈阳高新区结合发展实际,准确把握发展趋势,进一步明晰发展定位:以打造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为目标,全面实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突出发展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大核心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大健康和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打造以智能制造为特色的产业体系,推动沈阳高新区振兴发展再上新台阶。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 寇俊松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编辑 王沛霆
本文出自快速备案,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