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光大证券,林小伟,黄卓)1、 复盘:产业发展与政策变革共振,复盘医药牛股发展回首过去 6 年影响医药板块走势的核心要素,政策始终是中短期投资的最重要变量,但长期影响因素仍是人口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不断成长。我们梳理了 2015 年以来的医药板块行情与产业政策、时代周期发展的关联度,发现每一轮的调整之后都出现了的产业投资机会,每个阶段均产生了牛股。我们将此时间节点视为改革云起阶段,将 2015 年~至今,主要分为五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改革云起阶段(2015.6-2015.12):医药生物指数,(申万,下同)下跌 21.9%,跑赢沪深 300 指数 4.6pp,2015 年 7 月 22 日,国家食药监局(CFDA)发布《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2015 年第 117 号),业界称之为“史上最严的数据核查要求”,自此开始,中国的临床试验数据日益严格规范,监管要求逐步提高,同国际接轨,我们认为这是中国医药产业药政改革的云起阶段。蓄力阶段(2016.1-2018.2):医药生物指数下跌 5.4%,跑输沪深 300 指数22.1pp。自 2015 年开始的新一轮医改,几乎重构了药品的全生命周期的监管政策。2017 年 10 月 8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改革临床试验管理、加强药品和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可以说,2018 年之前落地的政策主要集中于相对早期环节,自该文件起,中国制药产业底层发展逻辑转变,顶层设计希望从由传统的销售驱动逐步切换到研发驱动增长阶段。重构阶段(2018.3-2019.12):医药生物指数上涨 2.6%,跑赢沪深 300 指数0.7pp。2018 年 3 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医疗保障局,将人社部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职责,国家卫计委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职责,国家发改委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职责,民政部的医疗救助职责整合,增强对医保基金的统筹管理能力,推动“三医联动”改革顺利进行。18 年 6 月起,工业端数据回落、医保负增长、疫苗事件、一系列政策和黑天鹅事件引发长达半年的下跌。2018 年 11 月,《4+7 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文件》发布,拉开了药品集采的帷幕。12 月初,带量采购价格降幅超预期,进一步推升市场悲观情绪。可以说,以 2018 年医保局的成立为标志性事件,此后落地的政策则侧重于招采、使用、医保等相对后期阶段。总体而言,医药行业 2018 年以来政策的推行和落地基本符合“正本清源、去芜存菁”的改革大思路,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医药产业全面进入新时代。疫变阶段(2020.1~2020.12):医药生物指数上涨 50.7%,跑赢沪深 300 指数25.2pp。新冠疫情对医药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虽受隔离措施严格、医院停诊等影响,但抗疫相关领域结构性受益,医药相关上市公司业绩也因此总体表现突出。此外,医疗产品刚需属性突出,短期受损的领域在疫情之后也有望快速恢复,医药板块受到机构青睐,表现优异。2020 年 3 月 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全年重磅文件频出,我国医疗体系政策将继续在三个方向加速推进:药品(加强监管、鼓励创新)、医疗(提高医疗规范性、可及性)、支付(提高支付能力、效率)。后疫情阶段(2021.1-2021.9):医药生物指数下跌 5.5%,跑赢沪深 300 指数1.1pp。新冠疫情发生后,全球的经济活动和医药卫生体系受到巨大冲击,疫情时代带来了新冠检测、新冠疫苗等领域的增长,促进多个领域快速发展成熟;随着新冠疫苗接种等防疫手段的实施,全球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但新冠疫情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医药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全球进入后疫情时代。目前国家药品集采已经到了第五轮,医疗器械领域的国家集采也在推进的过程中。整体上,国内医药产业趋势方向就是市场化、国际化,而改革是促进资源更优分配,提高整体效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医药板块也相应涌现出了不同的牛股:改革云起阶段:改革云起阶段,涨幅较大的仍是部分老牌传统制药企业,同时有部分具备优质转型基因的企业开始崭露头角,如贝瑞基因、安科生物等。蓄力阶段:在创新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创新疫苗和器械企业开始登上舞台,一批具有优秀研发能力的创新药和创新器械企业开始从传统医药制造企业中转型,享受创新所带来的时代红利,如康泰生物、安图生物、贝达药业、恒瑞医药等;重构阶段:随着创新药研发的热潮升温,CXO 中成长出现一批龙头企业,如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等;前几批药品带量采购的巨大降幅则引发市场对于集采降价的担忧,因此能够对集采风险予以规避的偏消费类医药品种开始受到市场青睐,如生长激素领域的长春高新、医疗服务领域的通策医疗、欧普康视等;疫变阶段:从 2020 年初开始的新冠疫情则催生了一批抗疫概念股,如英科医疗、正川股份、振德医疗等;后疫情阶段:CXO 景气度延续,一些估值相对具有吸引力的二三线标的补涨,如美迪西、博腾股份等;随着专精特新开始受到市场重视,一批在细分领域内具有独特优势的小龙头开始崛起,如佰仁医疗、奕瑞科技等;生物制药产业的繁荣则带动了其上游产业的发展,如东富龙、键凯科技等。“成长”是医药的主题,医药行业是一个长期稳健增长的行业。随着国内老龄化加深、医药卫生投入增加、健康消费水平持续提升,在不同的时代周期内,医药健康行业投资的底层逻辑不变,短期政策的调整影响板块内的部分公司,仍有大量的优质公司受益于产业周期与时代周期共振,穿越阶段周期成为牛股。2、 思考:大变革时代,如何理解医药投资不变的底层逻辑?2.1、 变:后疫情叠加政策变革,企业积极谋求战略转型2.1.1、疫情防治或成新常态,“疫苗+治疗药物”铸成防线全球新冠疫情反复、国内疫情出现多地散发,后疫情时代,随着疫情防控难度加大及新冠病毒流行或将成为一种新常态,“疫苗+治疗药物”将成为新冠病毒防治策略。国内与全球范围内疫苗的接种加速进行中,覆盖新冠疾病全病程的治疗药物,包括给药方便/起到早期防治作用的口服药物、阻断或者消灭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中和抗体处于临床开发的各个阶段。1)国内及全球范围内疫苗接种加速进行中。截至 2021.10.31,全球新冠疫苗接种总量 70.87 亿剂次,中国 22.74 亿剂次,美国 4.24 亿剂次,德国 1.12 亿剂次,法国 0.99 亿剂次,英国 1.04 亿剂次,印度 10.63 亿剂次,巴西 2.76 亿剂次。截至 2021.10.31,全球新冠疫苗每日接种量(7 日移动平均,下同)达到 2838.54万剂次,中国 397.93 万剂次,美国 110.93 万剂次,德国 15.06 万剂次,法国13.04 万剂次,英国 33.45 万剂次,印度 576.62 万剂次,巴西 96.56 万剂次。2)随着疫苗的普及,绝大多数的感染者可能只会出现轻度症状。这些大量的轻症患者对简便的药物治疗存在巨大的需求,包括避免病情的恶化、加快病毒清除的速率、以及提高身体恢复的能力等。与疫苗及中和抗体相比,口服小分子具有给药方便、储存简单、生产工艺成熟的多方面优点,是对抗新冠疫情必不可少的药物组合之一。在研发人员寻找新冠的小分子特效药过程中,发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药物,如 RNA 合成酶抑制剂、AR 拮抗剂、JAK 抑制剂、3CL 蛋白酶抑制剂、抗生素等。2.1.2、疫情以来政策频出,医药行业迎来深刻变革我国在卫生总费用、疾病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不同部门之间协调、医院和医生补偿与激励机制、商业保险、慈善制度等方面仍有改进的空间,医药产业新一轮变革有望开启,后续完善防疫体系、定向支持医药产业的政策将陆续出台,诸多子行业将迎来发展机遇期,如互联网医疗、医疗防护、医疗设备、疫苗、血制品、抗病毒药物、CRO、ICL 等。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中国的医药行业政策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产业层面来看,疫情防控的相关工作促进了部分行业加速发展,如互联网医疗、新冠疫苗、医疗防护、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看,此次疫情使得医药卫生行业的重要性凸显,在全社会的关注度有显著提升,医保、医药、医疗各方面的改革工作持续稳健推进,促使全行业日趋规范化、健康发展。2.1.3、创新与国际化浪潮之下,企业谋求战略转型在行业政策深远变革之下,医药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并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也进行了多样化的企业战略升级和应对。首先,1)对于具有强大产品研发管线的医药企业,通过研发实现产品的创新迭代、聚焦目标市场,不断丰富产品管线,并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例如国内头部大型制药企业逐步由仿到创,实现了创新驱动增长的战略变化。其次,2)是行业内的细分龙头企业,这一类企业积极整合行业上下游资源,聚焦目标市场,在所在的细分领域深耕,实现了细分领域的聚焦战略。此外,3)还有一些企业开始积极并购整合上下游资源,沿着产业链进行横向或纵向并购和整合,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地位和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打造平台型的医药企业。在产业变革之际,医药企业依托健康产业蓬勃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做出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战略安排。2.2、 不变:人口结构与医疗卫生投入趋势不变,创新引领之路开启2.2.1、人口总量低增长,老龄化趋势扩大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面临人口结构老龄化问题,且该趋势还在进一步扩大。至 2060 年,日本作为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接近 38%的人口年龄会大于 65 岁。中国尽管目前老龄化程度不到 15%,但 2060年时将跃升至 30%以上。巨大的人口结构变化将对中国社会运行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2021 年 5 月 11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和主要数据,当前我国人口结构的主要特征和变化总结如下:1) 人口总量维持低增长,城镇化进程快:2020 年全国人口(指我国大陆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8 万人,在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33972 万人基础上,增加 7206 万人,增长 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较 2000 年-2010 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0.57%,下降 0.04pct,2011-2020年我国人口维持低增长。居住在城镇的人口 90199 万人,占 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 50979 万人,占 36.11%。与 2010 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 23642 万人,乡村人口减少 16436 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4.21pct,城镇化进程受益于经济快速发展等多因素影响稳步推进。2)老龄化程度加深,劳动力人口占比下滑:根据最新普查数据,0-14 岁人口为25338 万人,占 17.95%;15-59 岁人口为 89438 万人,占 63.35%;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26402 万人,占 18.70%(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9064 万人,占13.50%)。与 2010 年相比,0-14 岁、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 1.35pct、5.44pct,而 15-59 岁年龄段人口,下降 6.79pct。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劳动力人口占比下滑,未来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3) 性别结构得到改善,人口受教育水平快速提升:2020 年我国男性人口 72334万人,占 51.24%;女性人口 68844 万人,占 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 105.07,与 2010 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新出生人口性别比(男/女)111.3,较 2010 年下降 6.8。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与 2010 年人口普查相比,2020 年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由8930 人上升为 15467 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 11964 人上升为 21836人,2020 年文盲率 2.67%,比 2010 年下降 1.41pct。2020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由 9.08 提高至 9.91 年,受教育水平快速提升,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二胎生育高峰回落,出生人口不断下滑:尽管 2011-2020 年出生人口规模大,但是二胎生育高峰回落,出生率和出生人口开始不断下滑。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后,2016、2017 年出生人口大幅增加,分别超过 1800 万、1700 万,且从生育孩次看,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 2013 年的 30%左右上升到 2017 年的 50%左右,此后二胎生育高峰回落,普查数据结果显示,2020 年我国出生人口 1200 万人,为近年来最低值,此外“二孩”出生占比有所下降,但仍高于 40%。人口出生率则持续走低,从 2011 年的 13.3‰降至 2020 年的 8.5‰。2.2.2、卫生投入持续扩大,医保内部调结构腾空间随着经济水平发展,我国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持续提升。从 2011 至 2019 年,我国卫生总费用由 24000 亿元上升至 66000 亿元,CAGR 为 13.24%。卫生费用投入持续扩大,将对医疗行业带来结构性投资机会。另一方面,我国医保参保人数持续上升。21M6 期末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 13.59 亿人,参保覆盖面稳定在 95%以上,参保人数同比增长 1.2%,环比增长 0.2%。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与支出均呈上升趋势,然而收支结余在 2019 年出现快速下滑,表明未来医保控费压力仍然存在。随着劳动力人口比例下滑与老龄人口比例上升,我国很可能面对医保收入增速低于医保支出增速的情况,医保控费与内部调结构腾空间势在必行。在带量采购与医保谈判经历几年发展后,2021 年我国持续扩大集采品类,器械类涉及人工晶体、人工关节等高技术品类,针对 IVD 也开始试点集采,早于市场此前预期;医保谈判也导致药品持续降价,如 PD-1 较上一轮谈判价格再次下降 50%,最低年治疗费用仅 5 万。2.2.3、鼓励真创新,迎接国产替代与国际化浪潮全球疫情引发的逆全球化过程,以及恶化的国家形势,促使我国在各领域加大独立性,追赶世界一流技术水平。2020 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已达 24426 亿元,较 2011 年增长近 180%,体现了国家对于创新研究的大力度支持。在医药行业,集采、医保谈判等政策极大地压缩了药企的利润空间,也促使企业转型开发 first-in-class 或 best-in-class 药物,从而获取超额收益。医药工业领域的研发投入,从 2011 年的 211 亿元上升至 2019 年的 610亿元,九年间增长近 190%。为了避免此类重复投入造成的资源浪费,CDE 推出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发指导原则》,进一步规范研发原则,力求真创新。经过医药生物鼓励真创新的政策改革,行业渐入创新收获期,本土创新企业力量逐渐显露,创新药成为药物开发的主流。随着本土创新力量的崛起,国产替代与国际化的浪潮即将来临。近年来,1 类新药的申请数量和获批数量出现大幅增长。2018 年,药审中心受理国产 1 类新药注册申请 448 件,批准 9 个国产 1 类新药上市;2019 年,受理国产 1 类新药注册申请 528 件,批准 10 个国产 1 类新药上市;2020 年,药审中心受理 1 类新药注册申请 1062 件,批准 14 个国产 1 类新药上市。21 年上半年以来,1 类新药获批数量已经超过 15 个,超过 2020 年全年。3、 行情回顾与重要数据库更新3.1、 行情回顾:医药经历小阳春行情后估值回调2021Q1~Q3,医药生物(申万,下同)指数下跌 5.63%,跑赢沪深 300 指数0.99pp,跑输创业板综 16.39pp,在 28 个行业中排名第 18,表现相对较弱。上半年医药制造业强劲复苏,很多企业的 2021Q1 业绩实现高增长甚至超预期,医药景气度上行,板块迎来小阳春行情;下半年随着大盘风格切换,估值较高的医药板块出现回调。分季度来看各子板块的情况:Q1:涨幅最大的是化学原料药,上涨 5.40%,主要是原料药涨价预期;跌幅最大的是化学制剂,下跌 9.70%,主要是部分龙头核心资产估值回调;Q2:涨幅最大的医疗服务,上涨 34.69%,主要是 CXO 和民营医疗高景气度;跌幅最大的是医药商业,下跌 11.66%,主要是板块景气度较弱;Q3:涨幅最大的是化学原料药,上涨 6.79%,主要是 CDMO 企业高景气度的拉动;跌幅最大的是医疗器械,下跌 19.80%,主要是部分器械集采的预期。从个股层面来看,涨幅较大的多为行业景气度较高、业绩增速快的企业,跌幅较大的多为个股性原因。截至 2021Q3,股票型公募基金(选取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下同)重仓医药股市值占比为 15.15%,环比 2021Q2 下降 1.00pp;剔除医药基金的股票型公募基金重仓医药股市值占比为 9.35%,环比 2021Q2 下降 1.95pp。(报告来源:未来智库)从重仓个股市值层面来看,2021Q3 重仓总市值排名前五的企业分别为药明康德、迈瑞医疗、爱尔眼科、凯莱英、泰格医药;重仓市值增加较快的企业主要处于 CXO 行业,如凯莱英、药明康德、美迪西等。从重仓个股数量来看,2021Q3 重仓基金数量排名前五的企业分别为药明康德、迈瑞医疗、凯莱英、智飞生物、爱尔眼科;重仓基金数量增加较快的主要是 CXO行业,如药明康德、凯莱英、药石科技等。总体来看,医药板块基金持仓环比略有下降,我们认为行业成长性和确定性兼具,仍具备潜在增配空间。3.3、 2021H1 基本医保收入同比增长21M1-6 期末参保人数同比增长 1.2%,环比增长 0.2%。21M6期末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 13.59 亿人,参保覆盖面稳定在 95%以上,参保人数同比增长 1.2%,环比增长 0.2%。需要注意的是,自 2020 年起,不再单列生育保险基金收入,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待遇支出中设置生育待遇支出项目。2021M1-6 基本医保收入同比增长 25.7%,支出同比增长 19.0%。21M6 基本医保累计收入达 14118 亿元,同比增长 25.7%,相比 21M1-5 增速下降 1.4pp,略有下降。2021M6 基本医保累计支出达 11114 亿元,相比去年同期提升 19.0%,相比 21M1-5 增速提升 0.4pp。从单月数据来看,21M6 收入同比提升 30.3%,支出同比提升 21.7%。其中 21M6 收入同比增速相比 21M5 降低 1.5pp,支出同比增速提升 1.7pp。总体来看,2021M1-M6 基本医保收入同比增长 25.7%,支出同比增长 19.0%。2021M1-6 累计结余率快速回升,结余情况有所改善。2021M1-6 基本医保累计结余达3004亿元,累计结余率为21.3%,相比2020M1-6累计结余率提升4.4pp。从单月结余率来看,21M6 为 11.8%,相比 20M6 下降 0.9pp,医保基金结余情况略有改善。3.4、 21M1-8 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速有所放缓21M1-8 医药制造业累计收入同比增速有所放缓。21M1-8 医药制造业累计收入18761 亿元,同比增长 26.2%;营业成本和利润总额同比增加 15.3%和 90.8%,与 20M1-8 同期相比收入、成本和利润增速提升了 26.1pp、12.9pp 和 81.7pp。以上为增速公布值,若计算公布绝对值相比上年同期的增速,则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利润总额分别同比提升 24.8%、14.3%和 90.8%。我们认为,21M1-8 医药制造业经营情况持续改善,但是增速有所放缓。期间费用率分析:21M1-8 销售费用率为 16.5%,同比下降 2.2pp,集采带来的销售费用节省效果持续显现。21M1-8 管理费用率为 5.4%,同比下降 0.7pp,管理费用率有所降低。21M1-8 财务费用率仅为 0.7%,同比下降 0.3pp,对制造业利润影响较小。21M1-8,医药制造业恢复良好,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分别同比增长 10.5%/9.7%/-11.8%。4、 展望:明晰变与不变,聚焦创新化与国际化细分龙头4.1、 创新药与创新疫苗:从中国新走向全球新拉开序幕1)创新国际化是中国制药产业升级换代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创新药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成为跨国药企的必然选择。经过多年的创新药研发积累与沉淀,部分国内创新药龙头企业已经具备不俗的创新药研发实力,从 me-too 类创新逐步升级到 me-better 和 First-in-Class 级别的创新,开始逐步培养参与全球竞争的创新产品力。这一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创新药 license-out,将国产的创新药产品授权给国际一流的创新药企业,如礼来引进了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君实生物的新冠抗体 JS016、复创医药的Bcl-2 抑制剂 FCN-338,诺华引进了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艾伯维引进了天境生物的抗 CD47 单抗 Lemzoparlimab,Seagen 引进了荣昌生物的 RC48 等。由于国内的创新药研发竞争激烈,且患者支付能力有限,若要实现一个药物分子的商业价值最大化,则应当考虑开拓国际市场,包括对外授权、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然后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申报上市等,将药物临床价值在尽可能多的市场中变现为商业价值。创新国际化是中国制药产业升级换代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创新药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成为跨国药企大平台的必然选择,在创新国际化方向上具备领先优势的企业将成为下一波创新药大潮的弄潮儿。2)疫苗:技术迭代将引领行业变革,新技术推动疫苗 biotech 崛起从长期来看,新冠疫情将社会对疫苗研发和产业化的重视程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发挥先锋作用的 mRNA 疫苗正式进入产业化的阶段。该类疫苗技术不但极大的缩短了研发周期,而且 mRNA 疫苗二次免疫直接诱导大量中和抗体产生,相比较传统疫苗而言在保护效果上具有更大的优势。在未来 3-5 年或更长的时间维度内,mRNA 疫苗有望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流疫苗技术之一,而一些新锐的 mRNA 疫苗 biotech 公司也有望借助技术突破实现迅速崛起。迅速开发与制造,应对快速变异的病原体:a)快速流程化开发:一旦获得编码抗原的序列,即可使用现有技术进行合成。相比其它疫苗,mRNA 疫苗的研发仅需在成熟技术平台上更换抗原序列,极少发生更改。b)更简单的制造:mRNA 采用 DNA 模板体外转录生产,相较于传统蛋白发酵等方式,其独特的生产过程节省了细胞培养、抗原提取及纯化等环节,缩短了疫苗的生产时间,相对容易实现量产。精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与其他治疗方案相比,mRNA 肿瘤疫苗能够帮助免疫系统更精准、更高效地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应用前景广阔——抗传染病与抗肿瘤并重a)抗传染病疫苗:mRNA 疫苗目前被用于研发多种传染病的预防性疫苗中。例如流感病毒的效应蛋白保守区域被认为是抗病毒的关键,因此能够编码相应区域的 mRNA 疫苗可能最有潜力的流感疫苗之一;b)抗肿瘤疫苗:mRNA 疫苗注入体内后,能够利用人体细胞自身的蛋白质合成系统合成出具有特异性的抗原蛋白,之后再诱导机体对抗原蛋白产生免疫应答,针对性地攻击肿瘤细胞。4.2、 CXO:全产业链竞争时代,进军高技术壁垒服务品类正当时1)医药创新研发热度不减,CXO 行业创新化景气度持续提升。进入 2021 年,全球疫情阴影仍未退散,新毒株肆虐阻碍全球经济快速恢复,但是医药研发投入持续扩大,彰显各国对健康卫生与疾病治疗的持续重视。2020 全球一级市场 biotech 融资额每个季度均在增加,而 2021年前三个季度 biotech 融资额已经超过 2020 年全年融资额, 充分体现医药行业对研发创新的旺盛需求。由于资源有限,Biotech 常需要借助 CXO 公司协作研发或生产,该数据预示着未来 2、3 年全球 CXO 行业有望进一步加速发展。中国 CXO 公司进入全产业链扩张竞争时代。国内 CXO 公司中,最早提供端到端服务的药明康德与康龙化成,以及聚焦于大分子的药明生物,目前占据了 CXO 行业市值前三的位置。而近年来,我们观察到中国其余 CXO 公司也开始借鉴该类全产业链服务的模式,逐步向上下游拓展,扩大经营边界。如凯莱英、昭衍新药等原本无临床试验业务的公司,通过设立子公司切入临床 CRO 领域;维亚生物、药石科技等具有早期药物研发特色技术的公司,也纷纷扩建产能,布局 CDMO 领域。这一系列动作彰显了我国 CXO 公司的一个规律,即以产业链某一环为核心切入点,逐渐打通全产业链。药明模式的成功,验证了跟随分子策略的正确性,从研发早期介入,一直提供服务至商业化生产阶段,可以尽可能多的获取客户,并将一个分子的价值收益最大化。进军高技术壁垒领域,横向拓展做大漏斗。随着新的靶点以及治疗方式不断被开发,医药公司难以在内部建立可以覆盖所有药物类型的开发体系,因此更依赖 CXO 公司进行研发及生产。在我国多家 CXO公司企图打通全产业链进而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情况下,将漏斗做大做全是维持公司高速增长的关键。而扩大服务品类,进入高速发展的新类型药物领域,既可以满足药企愈发高涨的研发需求,也可以快速扩充 CXO 公司管线。科研进步推动了新类型药物的市场规模快速发展,也促使相应的 CXO 行业蓬勃生长。以生药物为例,在 2015-2019 年间,全球生物药市场复合增长率为 9.35%,大于小分子化学药约 3.5%的增长率,预计至 2026年全球生物药市场规模可达 5080 亿美元,对应占全球医药市场份额也将从 2020年的 22.7%提升至 2026 年的 26.9%。相应的,全球生物药 CDMO 市场增速也高于医药研发外包整体增速水平。2018-2024 年间,全球小分子药物 CDMO 市场规模 CAGR 为 7.5%,而生物药 CDMO 市场规模CAGR 为 15%,预计到 2025 年可以达到 300 亿美元。此外,近年来新兴药物的快速发展则进一步提高了 CXO 行业发展的空间。Protac、ADC、双抗、细胞基因治疗等新一代药物的出现,为 CXO 公司提供了全新的赛道。国内一众CXO公司也正在复制切入新类型药物研发生产服务这一路径。2021年,药明生物与药明康德成立药明合联,专注于 ADC 药物的研发生产外包;博腾股份旗下博腾生物在 2021 年完成 A 轮融资,加速细胞基因治疗药物 CDMO 布局;康龙化成完成对 Allergan Biologics Limited 的收购,完成对 CGT 服务大平台的布局。通过设立独立公司或进行收购,各公司可以快速进入新的领域,获取第二增长引擎。与传统小分子药物以及现在相对成熟的单抗类药物相比,新类型药物结构更复杂,开发难度更大,对 CXO 公司技术要求也更高。以 ADC 为例,其结构涉及抗体、连接子、毒素三部分,所需的开发生产工艺不尽相同,全球目前可以提供一站式 ADC 药物开发的 CXO 公司仅两家。细胞基因治疗药物的生产则更为复杂,目前尚面临着病毒载体以及细胞大规模培养难以实现的困难,以及产能瓶颈的限制。我们认为,掌握独特技术平台的 CXO 公司,可以在切入新赛道后构筑足够技术壁垒,并吸引客户,CXO 行业的技术密集属性将逐步得到体现。尽管 CXO 仍是重人力资源的行业,但随着新类型药物的开发以及新技术的投入应用,CXO 行业的科技属性在逐步提升,具有独特技术壁垒的公司将迎来良好发展机遇。2)CDMO 产业转移加速,新冠小分子 CDMO 国际化贡献增量订单及 CAPEX 显示国内 CDMO 景气向上。我们从订单维度去判断国内企业CDMO 业务的业绩弹性。2021H1,重点公司 CDMO 项目总数的同比增速在27%~50%,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通过观察 III 期项目数量以及单个项目金额的边际变化,我们认为国内 CDMO 企业正在实现全球创新药产业链参与度以及行业地位的双重提升。其次,我们从 CAPEX 维度去判断国内企业 CDMO 业务的放量节奏。2018-2020 年,CDMO 企业的资本性开支以及在建工程持续提升,显示相关企业进入新一轮的固定资产扩张周期。近年来各家固定资产周转率或稳定在较高位,或呈现提升的趋势,显示产能与订单的匹配度高,扩产对承接订单的增长具有指导意义。综上,我们认为在手订单饱满、产能扩张加速等显示国内 CDMO 领域景气向上,背后是国内 CDMO 企业在全球创新药产业链参与度以及行业地位的双重提升,中期来看各家 CDMO 业绩增长有望提速。大客户管线渗透率提升+长尾客户早期订单导流=CDMO 产业转移加速。大客户方面,国内 CDMO 企业随着技术平台获得跨国药企的认可,对其管线渗透率持续提升。一方面,体现为 non-GMP 中间体→GMP 中间体→API 的项目附加值持续提升。例如,2021H1 博腾股份的 API 收入同比+277%,主要是杨森地瑞那韦原料药的商业化订单及持续丰富的 API 管线的陆续交付。另一方面,体现为对跨国药企管线覆盖率的持续提高。例如,凯莱英对美国五大跨国药企临床II/III 期管线覆盖率由 2020 年的 27%提升至 2021H1 的 30%+。长尾客户方面,国内 CDMO 企业凭借端到端、一体化平台实现项目的早期绑定,伴随海外 Biotech 管线由临床推进至商业化阶段,实现全球创新药产业链市占率的弯道超车。例如,得益于“长尾客户”战略,药明康德 2021H1 新增客户1,020+,截至 2021Q2 管线中处在临床阶段的创新小分子药物数量达 602 个,全球份额从 2019 年末的 11.5%提升至 2021Q2 季度末的 14.1%。4.3、 器械设备与生命科学领域:国产替代自主可控浪潮来临仅仅以 Merk 的 Molnupiravir 为例,由于三期临床中期数据优异已提前终止研究,目前正在申请美国及欧洲的 EUA,并且已与 Cipla、Dr.Reddy 等 5 家印度仿制药企签订了非排他性自愿许可协议,以加速在印度和其他中低收入国家的 Molnupiravir 供应。按照 800mg/次,一天 2 次剂量,一疗程 5 天来计算,若 2022 年 Molnupiravir 在全球供应 1 亿疗程,则对应 API 需求量在 800 吨以上。由于海外疫情蔓延下中国供应链的稳定性优势凸显,同时药明康德、凯莱英等公司凭借前端能力在新冠大/小分子药 CDMO 领域的参与度高,我们预计国内企业整体在新冠小分子药 CDMO 的市占率较高。4.3、 器械设备与生命科学领域:国产替代自主可控浪潮来临1)器械创新与国际化:从普耗走向高耗。低值耗材率先完成国际化,部分设备走向海外。我国低值耗材已率先完成产业国际化,中国医疗器械出口的产品以医用耗材、敷料及中低端医疗设备为主。出口的低值耗材包括按摩器具、注射针管类、医用眼镜等、一次性医院耗材(如输液器、输液泵、注射器、针头导管等产品)、按摩器具、导管等高分子制品。2020年医疗器械出口额前十企业包括五家低值耗材厂商,如出口医用敷料的振德医疗、奥美医疗,出口手套的英科医疗、蓝帆医疗、中红医疗。医疗设备、诊断试剂也开始走向海外,如出口医疗设备的迈瑞医疗、鱼跃医疗,体外诊断试剂的华大基因、东方生物、圣湘生物。部分医疗设备也走向出口,如迈瑞的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血球及超声检测。鱼跃医疗的血压计、制氧机、血氧仪、呼吸机以及电动轮椅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医疗器械出海产品逐渐升级:普耗-设备-高耗,集采将倒逼高值医用耗材走向海外。疫情刺激我国医疗器械出口高速增长,2020 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额 181.51亿美元,同比增长 40%。我国医疗器械出海初期以成本优势为主,因此以低值耗材作为主要出口产品,如蓝帆医疗。随着进口替代下,器械技术水平提升,影像类医疗设备、体外诊断产品依靠性价比优势获得国际认可,如迈瑞医疗。高值耗材对产品质量安全性要求更高,并且需要本土化服务。国产厂家已经在部分高值耗材赛道基本完成进口替代,包括心血管支架、球囊、起搏器,眼科的人工晶体,骨科的人工关节。高值耗材出口时机已经逐步成熟,集中带量采购将洗牌耗材赛道,倒逼高值耗材企业出海。当前乐普医疗、微创医疗多款高值耗材已经获得 CE 认证,有望率先走向国际市场。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技术革新及利好政策等出台,推动体外诊断试剂原料行业发展。预计 2018-2023 年,中国体外诊断试剂原料行业市场规模将保持 15.1%的年复合增长率继续增长,预计 2023 年达到 137.6 亿元人民币。体外诊断原料试剂具有高进入壁垒、高成长性等特点的优质赛道,一直以来,上游原材料主要都是国外巨头主导,国产化程度低,但近几年来,这一局面逐渐开始好转,随着国家鼓励创新和进口替代政策不断出台,国产领先企业纷纷加强产业链布局和研发投入,在上游的原料行业取得了不错的进展。目前国内体外诊断原料市场结构离成熟仍有一定的距离,我们看好该行业技术优化、进口替代两条主线。技术优化:试剂原料行业壁垒极高,其中酶、抗原、抗体等作为 IVD 行业卡脖子的核心原料,技术壁垒较高,具体体现在:(1)开发和生产工艺环节众多,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开发效率以及最终蛋白质的性能,对技术 know-how 要求高;(2)核心原料种类繁多,每种原料涉及的技术路径有所区别。因此,具备多技术平台、多工艺方法、多原料品种的原料供应商通常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尤其在集采分布逐渐扩展的情况下,成熟品种的利润被压缩,技术创新型公司则能凭借其独家技术保证一定的利润率并稳健增长。进口替代:该行业大量品种有较大的替代空间。目前试剂原料行业国产企业的替代率不高,但其较跨国企业在产品线布局、产品供货周期、市场营销、技术服务与售后服务等上有独特的地理政策等优势。随着国内技术的不断革新,加之新冠疫情的发生、中美关系紧张度的升级对原料的外部需求以及国际供应链带来了双重冲击,国产原料优势逐渐增大,以共同助力体外诊断原料国产化替代水平提升,预估进口替代的空间巨大。3)体外诊断板块中游:测序仪器设备国内市场进一步突破。测序相关仪器设备:测序仪是整个测序行业领域技术壁垒奇高、我国长期被海外企业卡脖子的关键装备,测序仪及其耗材垄断了测序行业绝大部分利润。全球基因测序仪及耗材市场在过去数年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基因测序仪及耗材市场将达到 245.8 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中国基因测序仪及耗材市场将达到 303.9 亿元的市场规模。从全球范围看目前被 Illumina、LifeTech、Roche 等少数几家厂商垄断,呈现典型的寡头垄断竞争格局。2018 年 Illumina 占据全球二代基因测序仪 84%的市场份额,LifeTech(2013 年被赛默飞收购)和Roche 合计占据 15.2%,其他厂商不到 1%。但随着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对基因技术的认知进一步加深,预计测序仪器设备国内市场会有进一步突破。首先,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相关产业研发的政策支持。同时鼓励更多企业向上游仪器端布局。《“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以及今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对以基因测序仪为代表的高端仪器设备有相关的鼓励措施。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国内的一批基因测序仪制造商逐渐崛起。其次,群众和业界对于基因测序的认知也进一步加深。尤其在疫情发生的冲击下,如今绝大部分人都对基因技术可用于病毒测序溯源等有一定了解;同时,行业对基因技术的认知也进一步加深,进而加快推进产品性能研发、转化以及产品落地。4)伴随诊断:肿瘤伴随诊断在后疫情时代有望恢复和拓展。伴随诊断作为癌症诊断中的重要治疗方法,自兴起以来一直在全球范围快速发展。我国虽然涉足伴随诊断行业较晚,但在技术发展以及政策的加持下,市场规模呈指数性增长。到 2022 年,全球的伴随诊断规模将超过 60 亿美元,我国的伴随诊断规模也将超过 60亿人民币。随着常规诊疗恢复,以肿瘤为代表的慢病的诊疗需求会逐步释放,加之疫情对人群的核酸检测教育,为肿瘤伴随诊断相关业务恢复和拓展带来巨大增量。我们预期伴随诊断还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持续获益。医保助推的靶向用药前靶点检测。2017 年起医保局连续开启了三轮医保谈判降价,大部分主流靶向药价格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极大程度的减轻了癌症患者的经济压力,靶向药需求量将有所上升。由于医保政策要求患者使用医保支付靶向药物前必须经过靶点检测以避免医保资金浪费,因此医保助推下的靶向药市场规模扩大也意味着国内肿瘤精准医疗靶向用药相关诊断产品的渗透率将得到提升。药企合作,靶向药-伴随诊断联合开发。伴随诊断相关企业通过与药企合作,联合开发靶向药-伴随诊断不仅可以优化伴随诊断试剂的开发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药临床试验的风险,同时也更符合国家建管部份对安全有效性的要求,各个方面上都有“1+1>2”的功效。同时与药企建立合作有利于公司自身技术、业务等的发展,从而达到双赢更赢的局面。5)医疗新基建:疫情催化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进入新基建时代。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的短板被暴露出来,“新基建”的提出是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机遇。2020 年 5 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并附《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应急救治物资参考储备清单》。方案要求从制度与投入上补足公共卫生建设与基本医疗服务的短板。在制度上,需要建立完善的疾控体系、疫情发布机制、百姓医保制度等;在投入上,需要更新换代医疗器械设备、扩增 ICU 床位、加强高级实验室、医疗废弃物处理等设施的建设。2020 年 8 月,国家卫健委、医保局、中医药局联合发布《关于印发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评判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要求三级医院以外的一二级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也要拥有完善的医疗设备设施。在方案中,给出了一些医疗建设的量化指标。我们目前的医疗资源投入不足,且地区差异明显。在医疗卫生支出占 GDP 比例方面,美国的支出比重常年保持在 16%以上,但我国支出比重于 2017 年才突破 5%。因此,较发达国家来说,我国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存在不足。医疗卫生支出比例增加的需求凸显。我国当前医疗资源也受到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因素制约,存在不同层级医院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以及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医疗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在医院层级上,三级医院在我国是等级最高的医院,也聚集着我国多数的优质医疗资源。同时,三级医院集中于东部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对中西部地区的医疗资源产生了虹吸效应,制约了分级诊疗和全民医疗均等化的推进。在发展区域上,地域与城乡之间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2018 年东、中、西部城市区域每千人分别有卫生技术人员 11.5、10.7 和 10.0 人。而农村地区分别是 5.1、4.1 和4.8 人。我国存在着四五线城市及县乡镇级单位的医疗基础建设需求。新冠疫情以来,国家卫健委及各地相关单位均发布了关于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在感染防控方面尤为重视。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及设备行业国产化率仍不足。在医疗新基建的大背景下,我国医疗设备器械的国产替代进程将继续加速。在医疗设备领域,监护、超声领域的国产替代率相对较高,其中 2018 年,国产龙头迈瑞的监护和超声在国内市占率分别达到 63%和 15%左右,但 CT、MRI、DSA、软镜等领域国内仍处于外资主导。整体来看,国内医疗器械市场根据国产化率水平可划分为三类。(1)基本完成进口替代:在监护、支架、创伤、生化市场基本已完成进口替代,但从企业数量来看,创伤和生化领域的企业数量众多、仍有集中度提升空间。(2)逐步向高端客户群突破,国产化率稳步提升:国内在超声、脊柱、关节、血球、发光领域与外资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国内诸多企业正处于产品线向高等级医院切入的阶段。(3)外资主导,国内仍需创新投入:在 CT、MRI、DSA、软镜、起搏器、电生理、运动医学、人工晶体等领域,国内仍然处于外资主导阶段,且各领域面临的竞争均为全球各细分领域的巨头。我们认为,我国此轮医疗新基建从新冠肺炎疫情催化而来,起始于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逐渐向全国范围辐射,整个过程预计持续三至五年。4.4、 前沿技术:核酸药物与 AI 筛药等领域研发比肩国际1)核酸药物:打破传统药物的 “难以成药性”和“不可成药性”。根据中心法则(DNA→RNA→蛋白质),RNA 是连接 DNA 与蛋白质的重要桥梁,如果以 RNA 或 DNA 为靶点,不仅能够大幅度扩大人类基因组中用于治疗疾病的靶点比例,还不会受自身空间结构的制约(分子量小)。一方面,可以针对细胞内的 mRNA、siRNA 等,通过基因沉默抑制靶蛋白的表达从而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基于 mRNA 开发新一代疫苗及蛋白替代疗法。因此,核酸药物有望攻克现有靶点的成药局限性,具备治疗“不可靶向”、“不可成药”疾病的巨大潜力。在疫情催化下,资本逐渐聚拢核酸行业,国内核酸药企开始进入加速发展期,大批归国人才携技术和资源创业,已在江浙一带形成独特的小核酸产业集群。但整体来看,国内的核酸技术尚处在早期阶段,除去新冠疫苗这一产品迅速推至临床III 期外,其他管线距上市仍有相当漫长的道路。目前,国内聚焦核酸药物研发的创新企业主要有瑞博生物、圣诺制药、艾博生物、斯微生物、丽凡达以及深信生物等。其中,进度最快的圣诺制药已于 2021 年 7 月 15 日向港交所递表拟在香港主板上市,其他公司均处于未上市阶段。核酸技术随着新冠疫情正式走进历史舞台,其发展广受关注,已成为各大制药公司积极布局的重要赛道。目前,国内多家传统药企选择以合作引进的方式逐步布局核酸赛道,例如:沃森生物与艾博生物的合作、复星医药与 BioNTech 设立合资公司等。通过与 Biotech 合作的方式,传统企业有望逐步打破新技术高壁垒的现状,逐渐掌握实现药物商业化的核心技术,如递送系统、修饰技术等,为之后独立发展一体化平台奠定基础,最终具备自主研发核酸药物的能力,成功转型为高技术含量的科技型公司。2)智能化与数字化,提升医药行业科技属性。智能化与数字化浪潮正在促使医药行业转向技术驱动。医药公司正在逐步接纳新的研发方法与管理系统进行药物开发与生产,智能化与数字化已经渗入药物发现、临床试验、药物生产等各环节。我国已建立三级康复医疗体系,国家政策和消费升级持续推动康复医疗和器械行业增长。2011 年卫生部发布《关于开展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建立三级康复医疗分级诊疗体系,随后发布多项政策,要求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院、康复医疗中心、医养结合机构按照各自标准完善标准化建设体系,规定二级及以等综合医院开设康复医学科,并配置标准化的康复医疗器械。鼓励民营资本投入康复医院、支持二级综合医院转变为康复专科医院。随着康复医疗服务供给的增多,医保支付范围扩大和支付方式改革也逐步提高了患者消费意愿和服务可及性。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慢性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物联网和新技术的发展,我国康复医疗服务渗透率将持续上升,康复医疗器械需求快速稳定增长。1)鼓励生育政策逐步加码,辅助生殖市场前景广阔辅助生殖服务的全球市场持续增长,对标海外成熟市场,中国辅助生殖服务市场处于快速增长时期。2014 年-2018 年,中国辅助生殖服务市场规模以 13.6%复合年增长率增长,于 2018 年达到 252 亿元。预计2018 年-2023 年将以 14.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达到 496 亿元。中国辅助生殖服务市场增长主要受三大关键因素驱动:1)辅助生殖服务的需求增加。不孕症患病率:随着平均生育年龄的增加,预期中国不孕症的患病率将继续上升。中国年轻人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不良睡眠习惯以及环境污染物,可能会进一步影响不孕症的患病率。二胎及三胎政策:2015 年实施二胎政策,越来越多家庭受鼓励或会生育第二个孩子。这些家庭的女士由于年龄增长等因素趋于面临难以受孕的困扰,增加了对辅助生殖服务的需求。三胎政策推出后有望进一步刺激需求释放。提高对辅助生殖服务的认识: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对辅助生殖服务的认识和使用增加。中国目前较低的辅助生殖服务渗透率仍有提升空间。2)辅助生殖服务的可负担性日益提高。随着中国居民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增长,预期中国人民将可获得更可负担的辅助生殖服务,这将增加医疗服务的消费并进一步推动对辅助生殖服务的需求。3)增加辅助生殖服务市场的投资。中国辅助生殖服务市场的巨大增长潜力吸引了投资的增加,预期有关投资将带来业务扩展、引入更先进的技术和医疗设备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行业雪球效应明显,民营辅助生殖机构有望迎来快速增长。辅助生殖本身是一种相对高端的医疗服务,追求高效率且资源有限的公立机构通常不能为用户提供更加细致和贴心的服务,给民营企业留下了服务提升的空间。从世界各地区辅助生殖行业现状来看,国内辅助生殖技术从技术丰富程度、核心指标成功率、操作规范等各方面已达世界先进水平,辅助生殖技术逐渐被消费者认可,民营医疗机构也逐渐培育起和患者之间的信任度。考虑到辅助生殖服务的特性,口碑和成功率具有引流作用,当前行业雪球效应明显,前排公司有望凭借技术及品牌优势实现集中度提升,龙头民营机构有望强者恒强。2)紧抓一老一少服务需求,康复医疗前景大。医疗服务收费体系改革,服务质量成比拼关键。新一轮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改革将进一步压缩耗材加成的利润率,无论公立还是民营将更加看重医疗服务的质量,在此背景下,民营机构应紧紧抓住具有差异化的垂直细分赛道,如眼科、牙科、康复等,提供公立医院难以达到的个性化服务水平,加强医生管理,利用股权等优势吸引优秀医生。一老一少比例增加带来医疗服务需求,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并存。“十四五”规划期间养老、托育等为重点发展方向,民营医疗机构有望分担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负担。重点关注养老、托育、老年病和青少年疾病相关医疗服务项目。康复医学市场空间广阔,人群覆盖范围广。毕马威研究显示,中国康复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从 2011 年 109 亿元快速增长至 2018 年的 583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7.1%,预计 2021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1032 亿,2025 年将达到 2207 亿元。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显示,2014~2019 年,中国的康复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 115亿元增长至 343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4.4%,预计 2023 年将增长至 670亿元。我国已建立三级康复医疗体系,国家政策和消费升级持续推动康复医疗和器械行业增长。2011 年卫生部发布《关于开展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建立三级康复医疗分级诊疗体系,随后发布多项政策,要求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院、康复医疗中心、医养结合机构按照各自标准完善标准化建设体系,规定二级及以等综合医院开设康复医学科,并配置标准化的康复医疗器械。鼓励民营资本投入康复医院、支持二级综合医院转变为康复专科医院。随着康复医疗服务供给的增多,医保支付范围扩大和支付方式改革也逐步提高了患者消费意愿和服务可及性。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慢性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物联网和新技术的发展,我国康复医疗服务渗透率将持续上升,康复医疗器械需求快速稳定增长。行业红利下,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和渠道优势是制胜关键。据翔宇医疗招股说明书,截至 2018 年全国共设立综合医院 19,693 家,已设有康复医学科的综合医院占比约不到 30%,未来综合医院设立康复科的需求较大,发展空间广阔。面对行业红利,康复器械龙头企业需要拥有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能力和渠道把控力,为医疗机构和专业科室提供标准化建设和服务体系。康复器械公司不单单只是提供系列产品,更需要基于疾病康复需求,持续研发和升级康复治疗设备和信息化平台,基于大数据云平台和物联网技术,满足各级医院医疗的康复分级诊疗需求,提升科室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3)后疫情时代自建和并购步伐加快,零售药店内生增长即将提速。连锁化率和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龙头药店新建和并购速度加快,门店结构优化。截至 2020 年底,我国药店连锁化率提升至 56.5%,零售药店连锁企业数量也从 2019 年的 6701 家缩减为6298 家,在医改政策、规模化竞争、资本推动下行业整合并购步伐加速,集中度上升趋势延续。上市连锁药店自建门店大幅提速,并购速度保持稳定,2021年上半年新开业率已超越 2019 年同期,药店门店结构进一步优化,2022 年起次新店比例大幅增加,连锁药店内生增长有望提速。医改政策推动下处方外流持续推进,零售药店深度受益。随着三医联动改革的深入,“药占比、零差率、医保控费、分级诊疗、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双通道、慢病长处方”等一系列医改措施的稳步推进,处方外流进一步放开,零售药店作为最大承接方,凭借完善的综合管理体系、先进的信息化体系、上游的议价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有望深度受益,享受行业红利。连锁药店积极布局院边店和 DTP药房,加速获取特慢病统筹医保资质,在个人医保账户支付引流作用下,促进中药和非药产品销售占比提升。截至 2021H1,大参林有 655 家院边店(直营店占比 9.7%),1171 家慢病门店,106 家 DTP 药房。老百姓有 614 家院边店(直营店占比 10.8%),145 家 DTP 药房。一心堂有 583 家院边店(占比 7.2%)。深度转型新零售战略,拓展全渠道流量,推行精准营销和服务。连锁药店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持续推动新零售运营,建设全渠道销售网络和运营服务系统,积极打造 O2O、B2C、第三方合作平台等业务。连锁药店融合线上流量、线下门店优势以及物流资源,以顾客为中心,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增强客户粘性,拓展产品品类和渠道流量,提升门店坪效和人效。2021H1,老百姓线上渠道销售额达 3 亿元,同比增长达到 200%,已超 2020年全年销售额。益丰药房互联网业务实现销售收入 5.05 亿元,同比增长113.22%。其中,O2O 销售收入占比 67.02%,同比增长 139.89%;B2C 销售收入占比 32.98%,同比增长 40.55%。龙头企业新零售战略成效显著。(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本文出自快速备案,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