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全篇您一定会有所收获,更多文章,请关注~开始“《三体》系列”是一部史诗规模的硬科幻作品,在中国大陆累计销量超过40万册,被公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为中国科幻确立了一个新高度。而面对这样一部取得了累累硕果的优秀科幻作品,“科普狂人”李淼却要挑一挑它的物理学硬伤。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淼发布一条微博:“《三体中的物理学》写了9万字了,计划中还有3章待写,也许4章。无论如何,最后一章是黑暗森林。”消息发布后,《三体》粉丝自然是一派欢腾。《三体》系列故事讲述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作者刘慈欣。其英文版权被北美权威科幻类出版社——“托尔(Tor)”购买,2013年7月,托尔出版社在它的官方网站上宣布即将推出“第一部翻译成英文的中国科幻作品”的消息。受《星球旅行的奥秘》启发其实,《三体中的物理学》与《三体》英文版、《三体》影视改编、豆瓣音乐小站“《三体》非官方配乐”不是一回事。它不是小说《三体》“下”的蛋,它和《三体》之间的关系更像是箭与靶。简单来说,李淼择出作者刘慈欣在《三体》中涉及物理科学的科幻设定,逐一分析它们“靠谱”还是“不靠谱”。根据李淼向本报记者透露的计划,该书总篇目约二十章,每章都紧贴住《三体》中的一个物理学幻想展开阐释和议论,每篇约六七千字。李淼不否认他被《三体》的魅力打动,但并未笔下留情。他说:“《三体》中的科学破绽占50%甚至更多,这就是我们和西方科幻作品之间的差距。”当然,拉远了看,《三体中的物理学》还是“《三体》系”周边衍生产品中的一员。可以理解为,科学家李淼以这套迄今在中国出版的影响最大的华语科幻小说为跳板,借《三体》之名,行科普之事。与《三体》的邂逅在2008年,合肥。中国科技大学校园内一家今天已不复存在的书店新进了一批书,来不及上架,暂且堆在地板上。客座教授李淼恰好走进来,看见其中一叠《三体》。在那之前,李淼听说过刘慈欣的《球形闪电》。很自然地,他抄起一本读了下去。开始读《三体》的时候,李淼并没有特别喜欢。随着阅读的深入,他慢慢改变了看法。“其实这部小说真正的目的是探索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关系,文明将如何延续,智慧在宇宙中的位置。”随着系列之二、之三的陆续出版,李淼注意到,刘慈欣在这部恢弘的巨著中用到了物理学、社会学以及计算科学,其中用到的物理学的设定最多,而他在写作中展露出对物理学最新发展的关心与熟谙也让“恰好是搞这一块专业的”李淼不能不尤其关注。阅读过程中,李淼便有意无意地记下了《三体》的物理学硬伤和破绽。当他看到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物理学家劳伦斯·克罗斯(LawrenceM.Krauss)专门为科幻电视系列片《星际迷航》(StarTrek)写了一本书《星球旅行的奥秘》,根据《三体》中的科幻设想写一本《三体中的物理学》的念头迅速清晰起来。在《星球旅行的奥秘》中,克罗斯探讨了电视剧中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幻想技术,如翘曲飞行、全息幻觉甲板、黑洞、蠕虫洞、物质、反物质、时间回路等背后的物理学依据,也指出了《星际迷航》中的一些谬误,增进了西方普通读者对宇宙的了解。李淼的出点发也是如此。“上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还没有哪本科幻书像《三体》这样畅销,既然《三体》系列集中了那么多物理学知识,又确实拥有了那么多读者,这都成为我以《三体》为依托写一本物理学科普书的理由。”刘慈欣欢迎挑错李淼想把《三体中的物理学》写成一本一般本科以上的理科生能读懂的、介于通俗与非通俗之间的严肃科普著作。首先让李淼产生科普冲动的就是《三体:死神永生》中令人津津乐道的重点情节“降维攻击”。这是一段“万有引力号”飞船追击“蓝色空间号”飞船,反被“蓝色空间号”上的人进入第四维彻底占领的故事。这一段写得惊心动魄,同时也展示了从高维空间中看三维的非同寻常的美丽和复杂:“我们进去吧。”褚岩说,然后像跳水似地钻进了那个空间。莫沃维奇和关一帆惊恐地看着他的身体从头到脚消失在空气中,在空间无形的球面上,他身体的断面飞快地变换着形状,那晶亮的镜面甚至在周围的舱壁上反射出水纹一样跳动的光影。褚岩很快完全消失了,正当莫沃维奇和关一帆面面相觑之际,突然从那个空间伸出两只手,那两只手和前臂就悬在空中,分别伸向两人,莫沃维奇和关一帆各抓住一只手,立刻都被拉进了四维空间。……假如真的存在高维,例如第四维,我们这些“可怜”的三维生物到底能不能进入?在《三维人进入四维会发生什么?》这一章中,李淼给出他的答案:根据物理学,进入高维空间,即便不是不可能,也是异常困难的——还是以小说中的叛逃舰队“蓝色空间号”为例,“因为我们人的身体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而分子原子之所以成为分子原子是因为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电磁力。分子原子进入四维空间就不存在了,人当然也会随之解体。当然,三维人更不可能通过翘曲点进入四维空间。”因而,当小说中这艘被追击的星舰进入四维‘气泡’时,它会立刻灰飞烟灭。相比较而言,西方经典科幻作品很少有破绽,在科学原理、科学框架上“过得硬”已是悠久传统。早在1869年,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发表《海底两万里》的时候,人类还没有发明潜水艇,但深海的压力值是已知的,《从地球到月球》同样如此。基于现有的科学知识框架作出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往往能“预言”前沿科技的走向及其应用方向。而后欧美的许多科幻巨著,如《太空漫游》四部曲(【英】阿瑟·克拉克)、《银河系漫游指南》(【英】道格拉斯·亚当斯)等,莫不如此。“这可能是我国现有科幻作品的水平与西方科幻作品之间的现实差距。”李淼说。不过他也举出了刘慈欣在《三体》中令他欣赏的科学幻想——“曲率推动”。其实,在《星际迷航》中已经有曲率航行,但刘慈欣在这当中的推演和设定走得更远,更有想法。有意思的是,李淼和刘慈欣在成都有一次坐在一起吃饭,他们没有谈物理学,倒是谈起了电影。“刘慈欣很有趣,保持每天看一部电影的频率,他听到我要写一本《三体中的物理学》,表现得很高兴,还鼓励我自己也写科幻小说。”不知刘慈欣的鼓励起了多大的推动作用,总之李淼真也手痒地写起了科幻小故事,每晚睡前写一个,已攒了200多个。文学批评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宋明炜在论文《新世纪科幻小说:中国科幻的新浪潮》中将刘慈欣、王晋康、韩松、潘海天、赵海虹、何夕、星河和更年轻的陈楸帆、宝树、飞氘等代表人物作品视为“中国科幻新浪潮”,李淼说,这股潮流与西方主流科幻相对接近,他亦有意加入其中。“不务正业”介绍科学之美其实,在《三体中的物理学》之前,李淼已经推出了他的第一本科普书《越弱越暗越美丽》,在今年上海书展上打出宣传口号:“物理学家的人文奇幻之旅,科普狂人的跨界新文体”。他不无得意地报出一个数字:一年写了几十万字科普文字。不过对“科普狂人”的称号,李淼并未全盘接受,“我也不能说是狂人吧,我每天也做别的事,还包括指导学生”。正儿八经的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屈尊”从事科普,不怕被批“不务正业”?“确实有少数同行这么向我指出过。”李淼哈哈大笑。他接着说道,有这种想法的多半是年轻的研究人员,“他们可能要到我这个年纪才能体会到,就数理学科的研究来说,一个50多岁的人不可能保持20多岁、30多岁的状态。”于是,他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严肃科普上,这是他喜欢和擅长的。“严肃科普,最基本的特征是不煽情,不仰视。对待科学,用平视的目光。这是科学,不是娱乐圈。”李淼说,他所做的事,其实是一种初级训练。“科学饱含真正的美,但只有经过训练的人才能欣赏得到。科普就是尽量把这种美介绍给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人,用公众可以接受的办法传达;如果实在难以传达,就告诉大家,有如此这般的一回事,哪怕用打比方的办法也好。”李淼说,科学,特别是宇宙物理科学,对每个生活在地球上的庸常的生命而言,也许并没有什么太具体的意义,但既然身为文明人,应该对人类文明取得的最高成就有所认识,这种最高成就,包括文学艺术,也当然包括科学——物理科学,对宇宙的探索成果。还有一种意义,或者说功能,类似于宗教。“人类在历史中,在宇宙中的位置,值得去知道,去体会,令你脱离日常生活的烦恼。在几百亿年尺度的宇宙时间中,从大的方向来说是悲观的,因为一切都有由兴盛而衰亡的结局,但你的生命过程只有这一次,因而过程比结局更重要。”延伸阅读 《三体中的物理学》摘录黑域的硬伤《三体II》中,罗辑发现了宇宙的黑暗森林原理:每一个文明都是黑暗森林中的猎人,同时也是猎物。为了避免成为技术上更为先进文明的猎杀目标,最好的办法是隐匿自己。三体人早就知道了这个原理,而罗辑是在叶文洁的启发下想到了这个原理,并通过一次震撼的实验验证了这个原理。他通过太阳的电磁放大功能向太空广播了50光年以外的一颗恒星的位置,这颗恒星被一个未知文明发射的光粒摧毁了。一个相对保守的文明为了避免受到攻击,向别的文明发出信号表示自己是无害的,而唯一无害的可能就是这个文明永远不可能驶出自己的恒星系,这个恒星系成了黑域,即光无法逃离出去的区域。那么,黑域不就是黑洞吗?不是。《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应该知道,如果一个文明将自己局限在一个黑洞的视界中,这个文明将因为引力的作用不可避免地撞上黑洞的奇点,在奇点那里,一切都将毁灭。于是,刘慈欣发明了低光速黑洞,在一个给定的范围内,光速被降低了,例如被降低到逃逸速度以下,这样,这个区域就像黑洞一样了,只是不会塌缩,所以叫黑域。黑域是《三体》中的一种科幻设想,黑域在广义相对论中是可能实现的吗?结论是,如果黑域能够制造成功,人类也不可能存在了,因为原子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我们能够降低原子核和电子的电荷让原子能够存在,原子将变得庞大无比。这两个选择都会毁灭人类。
本文出自快速备案,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